国足或迎来最强归化/申花朱建荣/伊基克/老奶奶打篮球

江西贛安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網站首頁!
加入贛安
Jion GANAN
聯系我們

電  話:0791-87379389

傳  真:0791-87379389

在線QQ:419267003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世貿路872號金濤大廈15樓


職業教育的三大特性

更新時間:2016-11-07

第一、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所謂適應性,《辭海》解釋為:生物體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那么,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就是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改變自身特性或發展方式的能力。它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那種規定性,是其獨有的特征或屬性。職業教育的這種適應性表現在:一是職業教育制度的適應。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進步需要的職業教育制度,它包括辦學方向、辦學層次、教學內容、職業培訓機構及對職業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終處于主動適應的位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二是職業教育對象的適應。受教育者不應只是具有過于狹隘的職業性質或局限于一種技能的掌握,因為瞬息萬變是我們時代的特征。所以,未來職教的主要目的必須使青年有很強的適應性。三是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適應。為適應市場需要,職業教育要由傳統意義上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封閉的辦學模式轉向以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及學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針對上述說法,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適應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這種適應性仍然是職業的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的準備教育(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范疇的適應性。

第二、職業教育的中介性

  所謂中介,就是在發生關系的雙方之間起媒介橋梁作用。職業教育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同時,職業教育還是教育與職業之間溝通的渠道。教育不與職業溝通,何怪百業之不進步要發展社會,革新教育,舍溝通教育與職業無所為計。由此表明,職業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職業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教育和職業之間的特殊位置。就是說,職業教育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對象性的,而是直接對應于社會需要和個人生存的,是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促進社會發展需要的個性素質的提高,是使人的個性更適應社會直接需要的發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間最基本的橋梁。有人問,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無中介性?誠然,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擔負著將自然人培養成為社會人的中介職責,但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標識就是職業化。試想,如果一個沒有正當職業的社會人,豈不是成了社會廢人?那樣,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作用又何在?

第三、職業教育的產業性。

  根本的一條就是它的市場性,即以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通過生產、銷售等手段使企業獲得自身發展。基礎教育是不是有產業性?回答是否定的。基礎教育重在學生德智體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沒有職業定向性和市場性,因而不具有產業性。高等教育具不具備產業性?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從高等教育的起源來看,最初它是一種自由博雅教育,是一種培養高尚人的教育,并不具有將產品(學生)推向市場(就業)的市場性。后來,高等教育演變成了一種專門教育,具有了職業性和市場性,因而也才具有擴大招生、加強教學和推薦就業等一條龍的產業性。恰恰相反,職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與經濟聯系最緊密的產業,具有市場性。職業教育具有教育性、產業性雙重特性,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主要是通過人才供需關系的平衡協調來實現職業教育的產業化運作,主要是指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場,進行投入與產出分析,并對其成本進行嚴格核算;徹底改變傳統的國家統包統管的教育體制,使職教投資主體多元化,學校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按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事,真正成為自主管理、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資)——“生產(教育教學)——“銷售及售后服務(推薦就業及業后培訓)一條龍自主運行機制。

Copyright?2016 版權所有:江西贛安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備案號:贛ICP備16011393號-1

技術支持:象牙網絡